父子传承,守护一方青山绿水

28.04.2018  17:35

  长沙县开慧镇上华山村王金凯父子坚守几十年,致力乡村沼气能源的建设与利用。章帝 摄

  ◎星沙时报全媒体记者 陆继华 通讯员 吴双能

  春夏之交,长沙县开慧镇上华山村的山间田野,鸟鸣啾啾,一片生机勃勃。刚吃过早饭,上华山村能源环保服务站的王金凯父子就把自家的清洁罐车开了出来,然后一家一家地给户用沼气池送原料,再把沼气池中多余的沼渣、沼液收集起来,送到各个菜地、苗木园,当作肥料。为乡村沼气能源的建设与利用出力,这件事王金凯已坚持了三十多年。如今,他的儿子也加入进来。父子俩共同守护着这片青山绿水。

  结婚前一天还在给别人建沼气池

  “小时候,家家户户烧柴火做饭,山上常年光秃秃没有植被,现在我们这里的绿化搞得好,田野边的山丘上绿树成阴,这里有我很大的功劳。”王金凯非常自豪地说。

  王金凯,上世纪60年代初出生于长沙县原白沙乡。80年代初期,政府为了改变农村能源利用单一,生态保护脆弱的状况,大力倡导沼气能源的建设与利用。不到20岁的王金凯作为沼气池建设的技术员参加全县组织的培训,由于勤劳好学,年轻又不惜力气,很快就学到了这门手艺,打池子既快又好。

  “结婚的前一天我还在给别人家打沼气池哩。”王金凯介绍,当时长沙县的乡村,使用沼气比较普遍,从1985年到现在,经他手建设的沼气池上8000池。

  使用沼气不仅方便、成本低,更重要的是能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据了解,一口沼气池可以封山育林3.5亩,由于沼气池大面积的使用,上世纪80年代开始,长沙县生态环境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建沼气池是技术活,也是力气活。随着年龄的增长,王金凯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但他不得不坚持与坚守,因为一个沼气池隔几年要去维修,现在懂这门技术且从事这份工作的人年龄都偏大了,他还算是年轻的。现在,让政府主管部门担心的是这个行业的持续问题。

  长沙县唯一从事沼气池建设的80后

  “廖爹,你家沼气管里气量不足了,我再往池子投点猪粪料啊。”傍晚,锡福村的廖正宏爹爹正准备做饭,王金凯的儿子王昌给廖爹送来了沼气池的原料。廖爹的子女都在外地,家里没有养猪,沼气池里的原材料全靠王昌用车从养猪企业拖来供给。

  王昌,1988年出生,十七八岁时就曾跟随父亲给别人建沼气池,搞管道安装。后来中专毕业后在星沙城区工作、买了房子、结婚成家。

  2010年前后,长沙县“禁养”政策开始实施,许多农户也不再养猪,各种户用沼气池的原料也就靠集中养殖户或企业来供给,沼气池的建设与利用出现了瓶颈,王昌在父亲的说服下,回家跟随父亲从事他的行业。除了帮父亲维修和建造沼气池外,他还开着政府提供的一辆污水罐车给各个户用沼气池送原料。

  随着政府加大对河流的治理,沼气池产生的沼渣、沼液也禁止任意排放,因此,王昌的工作又增加了一项,就是用罐车把沼气池中的沼渣、沼液抽出来,再运送到各个菜地、果木园当肥料,以免污染河流水体。去年,政府配备的沼液清运车辆腐蚀严重,不能继续服务,他本来准备转行,但每天农户都把服务电话打到他这里,政府也有要求,父子俩一狠心,自己投资十多万买了辆清运罐车,继续行驶在乡间的小路上。

  近年来,全国各地出现“弃用沼气”现象,主要原因在于日常管护难度太大。而长沙县从2011年开始,每年都投入专项资金进行沼气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同时也加大了对和王金凯父子一样从事沼气能源利用的基层工作人员公益服务的补贴力度。这个工作尽管有点脏、苦、累,但王金凯父子俩靠着勤劳肯干,一年也能赚到10多万元。不过,更让他们感到高兴的是,他们的坚守,换来了一方绿水青山!

  记者手记:面对的是污浊从事的是光荣

  见到王金凯父子俩时,他们正在用清洁罐车从一个沼气中抽取废弃的沼液,污浊的液体哗啦啦地从管子里流向罐车,一股难闻的气味扑面而来,让人难以承受。而他们依旧托着几十斤重的管子,没有捂着鼻子,继续干活。对此,他们习已为常。

  面对这样的污浊,王金凯已坚持了35年,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种坚守。正如他儿子王昌所说,虽然辛苦,但看到了绿水青山,也值。采访结束时,我不由自主地说一句话:你们面对的是污浊,但从事的是光荣。

[编辑:杨志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