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湖南经济发展定位与战略研究

16.06.2015  11:18

  2008年以来,湖南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抓住后危机时期全球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带来的各种机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全省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好成就,呈现出一系列新情况和新变化。本文以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为基础,并结合常规统计数据,回顾和总结湖南2008—2013年经济发展情况,全面分析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找准发展的差距与制约因素,明确发展定位,以期为湖南在新的发展阶段抢抓新的战略机遇,适应经济新常态,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一、湖南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

  2008—2013年,全省经济发展取得新进展,呈现出发展加快、质量提高、结构优化、活力增强的良好局面。

   (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2013年末,全省共有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40.41万个,增长56.4%;产业活动单位49.08万个,增长48.0%;有证照个体经营户149.83万个,增长13.7%。2013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6万亿元,比2008年增加1.3万亿元,年均增长12.5%。工业增加值10001亿元,年均增长16.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4万亿元,年均增长2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18.64亿元,年均增长16.4%。

   (二)运行质量稳步提升。 2013年,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6943元,比2008年增加18796元,年均增长11.5%;规模工业实现利润2047.87亿元,比2008年增长2.1倍;完成利税总额4250.03亿元,比2008年增长1.6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14元,比2008年增加959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72元,比2008年增加3859元。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总资产贡献率为22.7%,比2008年提高2.5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4%,比2008年提高0.5个百分点。节能降耗力度加大。2013年,全省单位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14.5%,规模工业增加值水耗比2010年下降24.2%。

   (三)结构调整扎实推进。 2013年末,全省二、三产业法人单位中,第二产业占19.9%,比2008年末下降8.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80.1%,提高了8.5百分点。第二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占全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50.8%,比2008年末下降4.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占49.2%,提高了4个百分点。2013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从2008年的14.5:45.8:39.7调整为12.2:47:40.8,二、三产业分别提高1.2个和1.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2013年末,全省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881个,比2008年末增长61.4%;2013年,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R&D经费支出43.37亿元,比2008年增长433.2%。新兴产业发展迅速。2013年末,战略性新兴产业活动的企业法人单位0.23万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活动的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65.58万人。文化产业法人单位3.6万个,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93.24万人。

   (四)发展活力持续增强。 私营企业蓬勃发展。2013年末,全省共有私营企业30.51万户,是2008年的2.2倍;注册资本10286.48亿元,是2008年的3.7倍;从业人员397.78万人,是2008年的2.0倍。个体工商户稳步增长。2013年末,全省共有个体工商户182.68万户,是2008年的1.6倍;资金总额982.01亿元,是2008年的2.2倍;从业人员332.25万人,是2008年的1.6倍。非公有制经济规模不断扩大。2013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4186.06亿元,比2008年增加7933.79亿元,年均增长14%,比GDP年均增速快1.5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350.75亿元,比2008年增长2.5倍,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67.2%,比2008年提高8.4个百分点。

   二、湖南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深度调整之中,复苏动力不足,地缘政治影响加重,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凸显。同时,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有巨大的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发展基础日益雄厚,改革红利正在释放,宏观调控积累了丰富经验。在此背景下,湖南经济发展既面临重大战略机遇,又存在严峻挑战,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

   ——机遇。 一是国家战略布局调整带来的新机遇。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的重大部署,有利于湖南充分发挥“一带一部”的区位优势,积极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二是国家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带来的机遇。经济趋势性减速,既有结构性因素,也有周期性因素。针对具体情况,国家瞄准薄弱环节定向调控、精准发力,针对宏观调控的变化,湖南将面临更大的政策作用空间。特别是国家将中西部地区视为最大的回旋余地,对中西部地区实行差别化政策,在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有所倾斜,为我们争取中央更大支持创造了条件。三是全面深化改革释放的发展红利。十八大以来,国家释放改革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简政放权以及财税、价格、国企等经济领域改革的大力推进,已成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最大利好。紧紧抓住并用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机遇期,不断提高发展内生动力,湖南继续保持中高速发展是完全有条件的。四是“一带一路”战略为湖南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了新机遇。“一带一路”不仅是新形势下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布局,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尤为重大。湖南对外依存度不高,进出口总量、吸引外资总量和对外投资总量较小,在“一带一路”大框架下,湖南作为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的区位优势,有利于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港澳台深度合作,有利于加强与京津冀地区的经济联系,有利于全面对接上海自由贸易区,有利于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平台上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

   ——挑战。 一是发展不够仍然是全省面临的最大实际。湖南属于后发地区,发展不足是最大省情。2013年,全省GDP总量只有2.46 万亿,还不到广东、江苏经济总量的一半。经济发展质量欠佳,人均主要经济指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部分指标在中部靠后。2013年,人均GDP为3676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145元,居全国19位;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为27580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299元,居全国24位、中部第6位;人均进出口总额为378美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686美元,居全国29位、中部第6位。二是转型发展任务艰巨。2013年,湖南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2.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3个百分点。工业内部结构中,重化工业占比偏高, 2013年,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的比重达31.6%。三是经济增长要素条件发生新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的相当长时期,劳动力、资本、资源等要素扩张在湖南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高投入、高污染、高耗能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已严重透支了资源和环境,技术进步虽然有了明显改善,但远未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如2008—2013年间,投资对湖南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高于55%,但资本投入的产出效率也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2013年已下降到1.33。2013年,全省全社会R&D经费支出仅占GDP的1.33%,居全国第15位、中部第3位;规模工业企业有R&D活动的企业仅占14.1%。2013年,全省单位GDP能耗比全国平均高0.033吨标准煤;单位GDP和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高出全国24.8%、41.4%。

   三、新常态下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定位

  目前,湖南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如何把握好新常态下湖南发展定位,从而结合湖南实际谋划好转型升级、动力转换、区域布局等重大问题,对于全面把握新机遇,科学应对新挑战,促进全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深远意义。

   (一)发展阶段定位。 过去一段时期,湖南经济依靠大规模的要素扩张、投资和工业化拉动,经济呈现快速发展。近年来,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经济进入转型发展新阶段。一是经济发展迈向工业化后期。2013年,湖南人均GDP为36763元,按2013年平均汇率计算,折合5930美元。根据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钱纳里和罗斯托对经济发展阶段划分理论可以得出湖南处于工业化第三个时期,也就是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经济走向成熟阶段。二是湖南经济发展步入次高增长区间。从近几年湖南经济运行特征分析,转型升级越发紧迫、人口红利逐步减弱、投资率持续下降、消费需求增长困难、产能过剩等问题将在未来一段时间更加突出。湖南经济增长进入“换挡期”,即由前期的高增长区间转变为次高增长区间。未来一段时间,湖南经济增速保持在8%-10%的水平。三是湖南经济发展将进入“四化”融合阶段。首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当前,湖南工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大,迫切需要发挥和利用信息技术的作用,转变发展模式,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发展。其次是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依据钱纳里—赛尔昆模型,湖南城镇化率滞后15.4个百分点,湖南城镇化发展潜力巨大。另外是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湖南城镇化将保持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的增速,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将加快提升农村发展水平和农业现代化水平。

   (二)发展方式定位。 新常态时期,湖南已无法延续拼投资、拼资源、拼环境的方式和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路子来维持高增速,必须依靠新的增长动力来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引入新思维对经济发展方式进行定位。一是以深化市场体制改革引领、适应新常态。深化市场化体制改革既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释放经济发展活力的要求。新常态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需要深入进行市场化体制改革,强化市场对资源要素配置的决定作用,以此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经济发展向提质增效和中高速度迈进。二是以服务业为主导引领、适应新常态。从发展阶段看,湖南正处于由工业化中后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变的历史关键阶段。未来5-10年,湖南经济发展将由工业主导型向服务业主导型过渡。随着大量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或城镇,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巨大空间。另外高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相互融合是一个大趋势,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主要推动力。三是以城乡统筹发展引领、适应新常态。当前,湖南城乡二元结构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全面小康建设进程。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和困难都与城乡经济社会结构不合理有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远远低于城镇居民,直接影响到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政策的实施效果,扩大内需已经成为新阶段经济能否持续增长的关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必须把“三农”问题作为湖南工作的重中之重,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打破城乡分割的传统体制,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以工业化和城市化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形成城乡互补共促、共同发展的格局,推动农村全面小康建设。

   (三)发展动力定位。 新常态下,全省经济增长的新旧动力正在发生转换,传统动力出现减弱,新生动力加快形成。当前,务必继续巩固传统经济增长动力,防止传统动力快速回落,同时,通过创新机制体制,使新生动力尽快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一是保持投资合理增长,继续发挥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目前,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正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转型升级和“三量齐升”关键期,并且湖南仍然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快速发展还需要大量的投资,因此,不断扩大有效投资对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仍然十分重要,在GDP保持中高速的增长速度的前提下,投资增长速度保持在15%以上比较合适。二是不断适应消费发展新趋势,努力使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稳定器。消费是经济活动的起点和归宿,也是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虽然湖南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长期低于投资,但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投资动力会逐渐减弱,消费需求将处于平稳上行的通道。消费快速增长不仅有利于改变过于依赖投资的增长格局,而且消费需求的扩大能够引导投资结构优化升级,特别是新型消费模式催生新的投资机会,互促形成经济发展新的动力和增长点。新常态下,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以及人民生活的大幅改善,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逐步回升至45%左右。三是不断提升要素质量,争取使要素和创新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贡献来自于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和人力资源的提升,由此改善要素供给质量已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湖南是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人力资本积累不断加快,人力资源优势向人才资本优势的转化成为可能。同时,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升,创新创业不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潜力正在显现。因此,未来要加快促进要素质量提升和创新发展,尽快形成共同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四) 发展空间定位。 随着国家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列入2015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提出“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湖南应精准对接国家战略,充分发挥作为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的区位优势,完善区域空间布局,整合优化配置资源,逐步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一是努力打造长株潭城市群成为中西部地区发展新的增长极。依托湘江新区、两型社会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三大平台,积极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与建设;进一步发挥长沙作为省会城市在城市群合作中的重要带动作用,努力增强环长株潭城市群的集聚辐射功能,更大发挥长株潭的核心增长极作用,打造全省转型发展的先行区、示范区、引领区。二是努力把洞庭湖区建设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发挥岳阳“桥头堡”的作用,着力推进黄金水道建设,加快建设承接长三角、珠三角产业转移的示范区;着力培育以岳阳、常德、益阳、津澧新城等为中心,以一批富有山水人文特色的县城和重点小城镇为配套的环洞庭湖新型城镇群。三是努力使湘南建设成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平台,加快衡阳、郴州、永州等湘南地区中心城市建设,加快与珠三角、港澳台、北部湾和东南亚的对接融合,努力建设开放合作的重要窗口和门户。四是努力将大湘西中心城市打造成为西部重要交通枢纽、边区贸易中心和生态文化旅游城市。发挥大湘西地区生态资源和沪昆高铁优势,培育怀化、吉首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开拓西部大市场,把区域开发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打造充满活力的县域经济。

   (五)产业发展定位。 产业发展的过程,即是生产要素有效配置,生产技术不断升级,产业结构趋于合理,最终推动经济内生增长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湖南三次产业结构趋于优化,第一产业比重逐渐降低,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但受多种因素影响,湖南产业发展在全国格局中的劣势未得到根本性扭转,存在产业结构层次偏低,行业集中度不高,技术集约化程度低等问题。因此,须进一步明确全省产业发展方向,精准定位主导产业,抢占下一轮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一是以提高比较效益为核心,优化种植业结构,加强林业深加工,提高畜牧业效益,改善渔业结构,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二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大力培育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的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型智能工业。三是以加快发展新业态为契机,改造升级批零住餐等传统服务业,积极推进物流、金融、信息等新兴服务业,打造互联网+服务业。

   四、新常态下湖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湖南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下阶段,要认清各种挑战,抢抓一切机遇,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加大改革和制度创新,激发市场活力。 一是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转变职能,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简政放权。建立和完善权力清单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审批许可和资质资格认定,积极建立第三方长效评估机制。消除对企业发展的束缚,增强企业家发展企业的积极性,为发展经济增加动力和活力。二是完善市场体系,加快公开透明的市场规则建设。清理和废除阻碍形成统一市场及公平竞争的各种地方政策、规定,提升监管意识,创新监管模式,按照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制定统一的市场准入规则,切实加强事中和事后管理。三是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依据市场经济规律,深化投资主体改革,减少国有企业在竞争性领域的投资,逐步扩大民间投资范围。同时,改革投资结构,注重引导资本投向设备更新或创新产业,提高投资的有效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二)坚持创新驱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当前,要化解湖南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最关键的是要坚持创新,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才能使湖南的经济发展突破各种瓶颈的制约。一是加快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科教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扎实推进创新湖南建设,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二是拓宽科技创新融资渠道。2013年,湖南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0.6个百分点。加大政府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投入,引导企业逐步提高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鼓励金融机构建立和完善有效服务科技创新的专业化融资体系。三是加快创新成果转化。2013年,全省规模工业企业中,新产品产值比重仅为13.1%;全省应用科技成果的本土转化率不到70%,一些重大科技成果难以就地转化。进一步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和产学研合作体系建设,鼓励企业,投资机构和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合作实体,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三)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快建立以农民新型合作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现代流通业态为先导的现代农业组织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和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和综合效益。构建多点支撑的工业产业体系。运用先进适用技术、信息技术和低碳技术,改造提升纺织、食品等轻纺工业与钢铁、化工、有色、建材等原材料工业。大力发展高加工度、高技术工业,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打造大批优势龙头企业,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化。推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深化工业化与信息化、城镇化的有机联动,形成“三化”协调、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四)着力扩大内需,凝聚稳增长的内生动力。 着力扩大有效需求,促进投资消费协调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一是保持投资合理稳定增长。努力扩大投资总量,增强投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工程,规划建设一批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优化投资结构,增强投资对转型升级、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带动能力。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有效扩大民间投资。二是建立扩大消费长效机制。紧紧抓住国家着力扩大消费的有利时机,完善促进消费政策,进一步扩大住房、汽车消费,积极培育文化、旅游、健身、老龄服务、信息等消费热点,发展新型消费业态,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推进城乡消费升级。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切实增强居民消费能力;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培育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

   (五)深化开放合作,打造区域发展新格局。 实施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拓展全省发展空间,大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一是深化国际国内合作。进一步深化与港澳台经贸往来与合作,扩大与美国、欧盟、日韩、东盟交流合作;发挥“一带一部”区位优势,积极对接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主动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加强与京津冀地区的经济联系,全面对接上海自由贸易区,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二是积极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努力扩大出口的同时,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改善外贸结构,逐步推动外贸出口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三是优化开放发展环境。加强口岸、综合保税区等建设,提升湖南口岸“大通关”能力。加强开放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内陆水、铁、空口岸体系,大力推进水、路、空、铁四网联动,加快建成立体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承办:综合研究室
执笔:朱继无 李跃辉 周颖江 邹  阳 邓海龙
核稿:邹 阳
责编:黄湘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