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星报》:千年山歌唱响乡镇传习所 中国非遗传承兴起校园风

09.04.2018  08:53

  中新社长沙3月31日电 题:千年山歌唱响乡镇传习所 中国非遗传承兴起校园风

  作者 付敬懿

  “山歌易打口难开,阳春时节把禾扮,白米饭好呷田难作,鲜桃好呷树难栽……”每当稚嫩的童声应和着长沙山歌独特的曲调,在湖南长沙山歌青山铺传习所里唱响时,今年72岁高龄的杨世德便笑得合不拢嘴。

  传承千年的技艺后继有人,让本该享受天伦之乐,却每天“”在传习所里谱曲、填词、练歌、带徒弟的杨世德觉得“生活很充实,充满干劲。

  家住湖南长沙县青山铺的杨世德,是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长沙山歌的市级非遗传承人。16岁便接触山歌的他,为了传承发扬长沙山歌,在2016年7月组织成立了长沙山歌青山铺传习所,招徒授艺,普及山歌知识。

  作为中国民间歌谣的体裁之一,山歌是带有民间故事的传唱艺术,又因地区及语言差异,拥有多种多样的形式。长沙山歌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楚国。《汉书》记载:“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

  “劳动人民在田野、地头劳作时即兴演唱,道出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喜怒哀乐。”杨世德说着便唱了起来:“太阳落水又落坡,大家打个散工萝歌;清水塘里洗洗咧手,放下裤脚旱烟子唆……插田、担谷劳作后,大家闲下来一段山歌一曲唱开,心情舒畅又有劲。

  尽管山歌好唱,但是收集歌词歌谱却很劳神。杨世德说,56年来,他在务农之余,走遍长沙县、岳阳汨罗县到处“”歌,会唱并且登记下来的已有近200首,全部收录成册,并且创作出不少贴近时代的新山歌。

  “如今有谱了,山歌也被中小学、幼儿园列为教研课程。”杨世德每周还会去附近学校教授艺术课程,青山铺镇中心幼儿园还成立了兴趣小组和合唱小队。“传习所共有老中青幼组成的山歌队员80多人,经常登台演出。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教育部早就提倡优秀传统文化要融入教学体系。如今,非遗项目正快速走进中国各地校园,推动传统文化教育,兴起传承之风。

  以湖南为例,“地方戏剧知识进校园”经过两年发展,为400余所学校近十万余戏曲爱好者传承戏曲之美,并在7所学校挂牌成立湖南省中小学戏曲传承教学研究实验基地;木偶皮影、湘绣、快板等在校园时常可见,不少学校专门开设多项非遗培训课。

  “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中小学课堂,从而在孩子幼小时,就埋下传统文化艺术的种子。”湖南省政协委员、国家一级演员张璇表示,让戏曲走进中小学幼儿园的课堂,使孩子从小有意识去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支持文化传承的一个好途径。(完) 

  刊于4月1日澳门《星报

【编辑:黄诗立】